成果简介

  •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简介
  • 成果简介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培养高质量师范生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需要开展持续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图1-NEW-2


      2006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率先在全省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建成数字微格实验室、成立全国首个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设计现代教师RPT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三习一训一考核的教育实践模式,逐步形成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初步解决了师范生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实施过程经验化问题,但仍然存在体系不健全、改革力度不够等问题。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赋予浙江“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的重任,从体系和机制层面对浙江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浙江师范大学牵头、联合省内主要师范院校成立浙江省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师范生培养的系统化改革。2014年,研制并推动省教育厅发布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推广“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开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等思路,着力解决师范生培养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对教师队伍源头建设的主体责任缺乏认识,参与度低。为此,研制并推动发布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构建刚性约束制度和责权利相匹配的共同体协同机制,有效落实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师范生培养的三方主体责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师范生原有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且存在过程监控规范缺失,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为此,研制《浙江省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规程(试行)》等系列标准,成立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自主研发“浙师智慧教师教育平台”“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平台”“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平台”等4大平台,推动师范生培养“教学管评”的数字化转型。

      以上探索有效解决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三大瓶颈问题:一是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时代性、系统性与操作性不强;二是协同机制运行不畅,相关方参与缺乏规范和有效约束;三是培养过程监控不力,难以支撑师范生全面个性化发展。这些是长期困扰全国师范生培养院校的普遍问题,也是近年来陆续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到的主要问题。


    返回原图
    /